警告:本人写作本文时精神不太正常。
同情心,是对自身以外的生命的痛苦或需要的感知、理解和反应的能力。同理心,是正确感知对方的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有合适的共情性回应的能力。总的来说,更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可以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利。
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区别
“同情心”与“同理心”有些许不同,“同情心”包含情感部分的感同身受,而“同理心”则强调以理性角度出发的理解。有人认为,同理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同情心。
同理心的类型
同理心主要有两种类型。
情感同理心
情感同理心是一种能够以适当情感回应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
认知同理心
认知同理心是了解他人观点或精神状态的能力。
同情心和同理心的意义
拥有更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对我们的意义重大。其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依据我们对于他人情感体验的了解来做出让人满意的举动,譬如:我们知道了一个人悲伤的感受,就可以对他(她)予以某种安慰;我们知道了一个人愤怒的感受,就可以对他(她)予以某种安慰。需要注意的是,同情心和同理心不是读心术1,而后者乃是有害的。
同情心和同理心的难点
尽管同情心和同理心对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但是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不同的人对于它们的掌握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有必要主动地寻求去增强自己的同情心的同理心,但这有可能是困难的。以我为例子,我就产生了一下想法:
“他(她)的这个想法太蠢了,它造成感受真是不值得一提!”
同情心和同理心的核心是模拟,而我们能正确模拟的前提是不带任何评价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和经验,而良好关系的建立乃是劝导的基础。
“他(她)对我太不公平了,他(她)既然如此不理会我的感受,我为何要理解他(她)?!”
我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对于不同的人都不同,我们可能比较能理解一群人,同时也可能不能理解另外一群人,这是正常的。或许,我们自己对于他人也是不公平的。又或许,我们真的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我们依然要尝试者去理解和感受他人,人性本善——我们要试着理解他人为何要这样不公平地对待我们。
“我实在是想想不到她(她)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他(她)会这样?”
同情心和同理心并不要求我们一味地想象,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采取询问的方式,无论是问当事人还是问其他了解当事人的人,还是采取其它途径,总之,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
同情心和同理心的问题
然而,同情心和同理心并不是越多越好的,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常常是过度的、泛滥的,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据吴啊萍供述,她到南京后了解到侵华日军战犯的暴行,知道了松井石根等5名战犯的罪行,遂产生心理阴影,长期被噩梦缠绕;在接触佛教后,产生了通过供奉5名侵华日军战犯“解冤释结”、“脱离苦难”的错误想法。
这个例子中,吴啊萍出于对日军战犯的同情和同理,在南京玄奘寺给他们买下排位来供奉。她没有意识到的是:日军战犯所受到的惩罚,事实上是罪有因得,是根本不值得同情和同理的。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陷入的同样的困境。我们可以通过同情心和同理心来“理解”他人,但对那些对我们很不友好的人来这么做是有副作用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将别人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强加到自己身上,伤害了自己。
- 读心术,即猜测他人想法,并无根据地坚持自己的猜测。人们会往往将自己的这种猜测负面化。↩